返回首页

唐代有个诗僧,做了一首《早梅》诗,其中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99 2024-01-21 04:37 admin

唐代有个诗僧,做了一首《早梅》诗,其中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夜雪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昨夜开始 纷纷扬扬下起大雪,诗人初觉衾枕增寒,又时时听到院子中厚重的积雪 弯折竹子的劈啪声,天明前又看到积雪堆积在窗户前,室外分外明亮。 诗句写一夜大雪不断。从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渲染雪之大、积之 厚、天之冷,使人产生不堪承受的感觉,直觉满纸寒意逼人。

【鉴赏】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 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 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 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 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 韵味。

“已讶衾枕冷”一句开头,细细品来,就会感受到其独到的描写方式。 不写天气,不写环境,仅仅一个字——“冷”,形象地表现了雪即将到来的 感觉,还有一个“讶”字,也暗含了雪的到来。正因为雪的落地无声,所以 通过它的冷来感受才显得更为贴切,朦朦胧胧之中忽然就越发的冷了起 来,原来那是因为下雪了啊!

“复见窗户明”,紧接着的就是视觉上的变化,窗户的“明”,亦是为了 写雪的意图,大家都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可是窗外却分外的明亮,这又说 明了什么呢?那是因为雪下得大,雪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 了亮光。这又同时说明了雪的到来,并且是夜雪的到来。这是多么生动 又传神啊!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时已经明知是下雪了,而且是大雪,可 为什么偏偏是夜深才知呢?“折竹声”这样细小轻微的声音在大白天如何 能够听见?在夜深的时候,那折竹声就会显得更加清脆,这一结句以有声 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 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真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 涧》)相媲美。

这首诗最令人感觉到不同一般的还是他的创新之处。从触觉、听觉、 视觉、感觉上来透彻地描写夜雪的降临,更以精细的笔触把夜雪的另一种 美描写得栩栩如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个专题3226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