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古诗词(或典故)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宁静致远。
二、步步惊心里面的古诗词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诗经·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诗经 郑风》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
有女如茶。
虽则如茶,
匪我思且。
缟衣茹芦,
聊可与娱。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三、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3、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4、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经·国风·召南·鹊巢》
5、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
6、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7、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8、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9、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诗经·国风·邶风·日月》
10、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11、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12、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国风·鄘风·相鼠》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4、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5、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经·国风·郑风·萚兮》
1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7、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18、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19、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诗经·国风·齐风·著》
20、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经·国风·齐风·十亩之间
21、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诗经·国风·唐风·葛生》
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23、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经·国风·陈风·宛丘》
24、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25、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6、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诗经·国风·曹风·蜉蝣》
27、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诗经·国风·曹风·鳲鸠》
2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29、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谷风》
30、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
四、中国古代有街道树吗
我国行道树的栽植,很早就是一项制度。《周礼・秋官司冠第五》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这就说明,早在周朝就设有野庐氏的官职,专管驰道两旁树木的种植与栽培,还供给行人的住宿与饮水。春秋战国时,不少诸侯提倡在行道两旁种树,以美化环境。《左传・襄公九年》载:“襄九年,晋伐郑,杞人、倪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据后人解释说,魏绛为新军将佐,行栗者,道路两产的栗树。《诗经・郑风・东门之单》云:“东门之栗。”这一记载表明,早在土
春秋时代行道树的栽植已初具规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曾命令在道旁植树。据西汉政论家贾山《至言》中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也。”秦朝以后,行道树的树种选择以适应性强、枝叶茂盛、遮荫幅度大的槐、榆、柳树为主。在隋唐时代,行道树的栽植不但规模壮阔,而且对行道树的保护也是很严格的。在唐朝还出现了一个保护行道树有功的县尉。元、明、清也都重视行道树栽植。清代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描绘说:“清时官道,宽数十丈,两旁树柳,中杂以槐。官道六百余里,两旁古柳参天,绿荫幂地,策骞而得,可数里不见烈日。”足见清代的林荫大道已有相当的气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